猪蓝耳病的治疗

时间:2022-12-20 11:17:23 来源:网络 浏览:135次
猪蓝耳病,即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由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具有传播速度快、发病面广等特点,已给世界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于1996年在北京及周边地区首先发生,随后蔓延到全国各地。2006~2007年我国部分省区发生此病,此病多发于散养户,发病率可达80%。1临床症状猪蓝耳病主要是侵染繁殖系统和呼吸系统,主要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断奶仔猪高死亡率、育成猪高呼吸道疾病三大特点。1.1经产和初产母猪多表现为高热(40℃~41℃)、精神沉郁、厌食、呼吸困难,少数母猪(1%~5%)耳朵、乳头、腹部、尾部发绀,以耳尖最为常见。出现这些症状后,大量怀孕母猪流产或早产,产下木乃伊胎、死胎和病弱仔猪,死产率可达80%一100%。早产母猪分娩不顺,少奶或无奶。1.2仔猪特别是吃奶猪,死亡率很高,可达80%以上。临床症状与日龄有关,早产的仔猪出生时或数天内死亡。大多数新生仔猪出现呼吸困难(腹式呼吸)、肌肉震颤、后躯麻痹、共济失调、打喷嚏、嗜睡、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等症状。断奶仔猪感染后大多数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肺炎症状,有些病猪出现下痢、关节炎、皮肤有斑点等症状。1.3育肥猪体温可升高至41℃左右,食欲明显减少或废绝,多数全身发红,呼吸加快,咳嗽加剧,个别病猪流少量黏鼻液。无继发感染的病猪死亡率较低。1.4种公猪发病时症状轻微,持续时间短,但精液品质下降,死精多,是母猪受胎率下降、返情率增高的原因之一。2流行病学本病的传染源是病猪、康复猪及健康带毒猪。病毒在康复猪体内至少可存留6个月(可不断地向体外排毒)。病毒可从鼻分泌物、粪尿等途径排出体外,经空气、接触、胎盘和交配等多种途径传播,气候恶劣、高温、卫生条件不良、饲养密度过高时,都会增加本病发生率。近年来,本病流行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5个特点:一是临床表现趋于复杂,发病程度日渐加重:二是仔猪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三是亚临床感染日趋普遍,猪群的持续性感染、隐性感染十分常见,,猪群的带毒时间很长;四是免疫抑制,常继发其它疾病(如附红细胞体病、链球菌病、沙门氏菌病等),也会影响其它疫苗(如猪疫苗)的接种免疫效果;五是混合感染呈上升趋势。3防治措施3.1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建立稳定的种猪群,不轻易引种。首先要搞清所引猪场的疫情,此外,还应进行血清学检测,阴性猪方可引入,坚绝禁止引入阳性带毒猪。引入后必须建立适当的隔离区,做好监测工作,一般需隔离检疫4~5周,健康猪方可混群饲养。规模化猪场要彻底实现全进全出,至少要做到产房和保育两阶段的全进全出。加强环境消毒,实行带体消毒,保持饲养用具的清洁减少饲养密度,通风、降温,改进猪舍环境。调整日粮,对病猪饲喂高能量饲料、青绿饲料,提高维生素含量5%~10%,矿物质5%~10%(F。、Ca、、Se、Mn),注意氨基酸平衡。3.2防止猪群流动。发病期间停止猪只出售,停止从外地购猪,隔离治疗病猪,场内健康猪群应努力做到停止或少移运,减少疫病传播机会。3.3开展紧急免疫工作。蓝耳病疫情常同时伴有猪瘟发生,有蓝耳疫存在的地方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明显下降。因此,要加强猪瘟的免疫工作,规模饲养场户要按照免疫程序及时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时要保证质量,可适当增加剂量,注意接种消毒,防止免疫失败或人为传播疫源。另外,根据各场实际,积极做好口蹄疫、猪气喘病、猪伪狂犬病等的免疫工作。规模饲养场推广使用猪蓝耳病疫苗对全部母猪和公猪进行免疫,基础免疫进行2次免疫,问隔3周,以后每隔5个月免疫1次。3.4无害化处理病死猪尸体。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规定,养猪场(户)要及时采取深埋、焚烧等无害化方法处理死胎、死猪,严格控制病猪的流动,严防疫情扩散蔓延。
评论
评论
发 布

《猪蓝耳病的治疗》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