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床养猪技术

时间:2022-12-20 11:25:33 来源:网络 浏览:142次

发酵床养猪技术

发酵床养猪是通过参与垫料和牲畜粪便协同发酵作用,快速转化生粪、尿等养殖废弃物,消除恶臭,抑制害虫、病菌,同时有益微生物菌群能将垫料、粪便合成可供牲畜食用的糖类、蛋白质、有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增强牲畜抗病能力,促进牲畜健康生长,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发酵床养猪技术吧!

猪舍的建造原则

1、每栏面积以40平米左右为宜,便于垫料的日常养护。

2、发酵床面积为栏舍面积的70%左右,余下面积应作硬化处理,成为硬地平台,供生猪取食或盛夏高温的休息场所。

3、垫料高度以保育猪40-50厘米、育成猪60-80厘米为宜,一般南方地区可适当垫低,北方地区适当垫高,夏季适当垫低,冬季适当垫高。

4、育成猪养殖密度较常规养殖方式降低10%左右,便于发酵床能及时充分的分解粪尿排泄物,能保持健康养殖环境。

5、垫料进出口的设计要满足进料和清槽(即垫料使用到一定期限时需要从垫料槽中清出)时操作便利。

6、加湿装置应保证后期垫料养护加菌时能共用。

7、通风设施完整,南方夏季加温时要考虑加湿帘。冬季应定时开启排风扇,避免猪舍湿度过大。

猪舍的建造模式

1、地上槽模式:就是将垫料槽建在地面上,垫料槽底部与猪舍外地面持平或略高,硬地平台及操作通道须垫高50-100厘米,保育猪50厘米左右、育成猪100厘米左右,利用硬地平台的一侧及猪舍外墙构成一个与猪舍等长的长槽,并视养殖需要中间由铁栅栏分隔成若干圈栏,以防止串栏。

①优点:保持猪舍干燥,特别是能防止高地下水位地区雨季返潮。

②缺点:造价稍高。

③适宜:南方大部分地区。江、河、湖、海等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有漏粪设施的猪场改造。

2、地下槽模式:就是将垫料槽构建在地表面以下,槽深40-80厘米,保育猪40厘米左右、育成猪80厘米左右,新猪场建设时可仿地上槽模式,一次性开挖一地下长槽,再由铁栅栏分隔成若干单元,原猪舍改造时,适宜在原圈栏开挖坑槽。

①优点:冬季发酵床保温性能好,造价较地上槽低。

②缺点:透气性稍差,无法留通气孔,发酵床日常养护用工多。

③适宜:北方干燥或地下水位较低的地区。

3、半地下槽模式:也称半地上槽模式,就是将垫料槽一半建在地下,一半建在地上,硬地平台及操作通道取用开挖的地下部分的土回填,槽深50-90厘米,保育猪40-50厘米、育成猪80-90厘米,长槽的建设与分隔模式同地上槽。

①优点:造价较上两种模式都低,发酵床养护便利。

②缺点:透气性较地上槽差,不适应高地下水位的地区。

③适宜:北方大部分地区、南方坡地或高台地区。

发酵床垫料选择

发酵床主要由有机垫料组成,垫料主要成分是稻壳、锯末、树皮木屑碎片、豆腐渣、酒糟、粉碎桔杆、干生牛粪等,锯末占大部分,其他的占少部分。其他10%是土,0.3%少量的粗盐。猪舍填垫总厚度约40-90厘米左右。土的用量为总材料重量的10%左右,要求是没有用过化肥农药的干净泥土。盐用量为总材料的0.3%。1立方米的垫料用菌液2公斤.垫40-60厘米,基本上能垫2平米的用量。

1、按用量划分

①主料:顾名思义就是制作垫料的主要原料,通常这类原料占到物料比例的60%以上,由一种或几种原料构成,常用的主料有木屑、草炭、秸秆粉、花生壳、蘑菇渣。

②辅料:主要是用来调节物料水分、pH、通透性的一些原料,由一种或几种原料组成,通常这类原料占整个物料的比例不超过40%。常用的辅料有稻壳粉、麦麸、饼粕、玉米面。

2、按性质划分

①碳素原料:是指那些有机碳含量高的原料,这类原料多用作垫料的主料,如木屑、谷壳、秸秆粉、草炭、蘑菇渣、糠醛渣等。

②氮素原料:通常是指那些有机物含量高以下的原料,并多作为垫料的辅料,如养猪场的新鲜猪粪、南方糖厂的甘蔗滤泥、啤酒厂的滤泥等,这类原料通常用来调节C/N。

③调理剂类原料:主要指用来调节pH值的原料,如生石灰、石膏以及稀酸等。有时也将调节C/P的原料如过磷酸钙、磷矿粉等归为调理剂。此外还包括一些能量调理剂,如红糖或糖蜜等,这类有机物加入后可提高垫料混合物的能量,使有益微生物在较短的时间内激增到一个庞大的种群数量,所以又俗称“起爆剂”。

3、垫料的选择:垫料制作应该根据当地的资源状况首先确定主料,然后根据主料的性质选取辅料。无论何种原料,其选用的一般原则为:①原料来源广泛、供应稳定。②主料必须为高碳原料。③主料水分不宜过高、应便于临时储存。④不得选用已经腐烂霉变的原料。⑤成本或价格低。

发酵床铺垫过程

1、确定垫料厚度:育肥猪舍垫料层高度夏天为40-60厘米,冬季为60-80厘米。保育猪舍垫料层高度为60厘米,夏天为40厘米。

2、计算材料用量:根据不同夏冬季节、猪舍面积大小,以及与所需的垫料厚度计算出所需要的谷壳、锯末、米糠以及益生菌液的使用数量。

3、物料堆积发酵:将未发酵的谷壳、锯未各取10%备用。

①按每平方2公斤米糠或麸皮加入1-2公斤益生菌(液体)均匀搅拌,水分掌握在30左右(手握成团、一触既散为宜)。

②将搅拌好的原料打堆,四周用塑料布盖严厌氧发酵。室温尽量保持20-25度左右,夏天2-3天,冬季5-7天,发酵好的原料发出酸甜的酒曲香味发酵成功。

③将发酵好的米糠或麸皮和其余的谷壳和锯末充分混合搅拌均匀,在搅拌过程中,使垫料水份保持在50-60%,(其中水分多少是关键,一般50-60%比较合适,现场实践是用手抓垫料来判断,即物料用手捏紧后松开,感觉蓬松且迎风有水气说明水分掌握较为适宜),再均匀铺在圈舍内,用塑料薄膜盖严,3天即可使用。

④发酵好的垫料摊开铺平,再用预留的谷壳、锯未各10%混合后,覆盖上面整平,厚度约10厘米左右,然后等待24小时后方可进猪。如猪在圈中跑动时,表层垫料太干,灰尘出现。说明垫料干燥,水分不够,应根据情况喷洒些水分,便于猪正常生长。因为整个发酵床中的垫料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菌群,通过微生物菌群的分解发酵,发酵床面一年四季始终保持在20度左右的温度,为猪的健康生长提供了一个优良环境。

发酵床日常维护

发酵床养护的目的主要是两方面,一是保持发酵床正常微生态平衡,使有益微生物菌群始终处于优势地位,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病害的发生,为猪的生长发育提供健康的生态环境。二是确保发酵床对猪粪尿的消化分解能力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为生猪的生长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发酵床养护主要涉及到垫料的通透性管理、水分调节、垫料补充、疏粪管理、补菌、垫料更新等多个环节。

1、垫料通透性管理:长期保持垫料适当的通透性,即垫料中的含氧量始终维持在正常水平,是发酵床保持较高粪尿分解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也是抑制病源微生物繁殖,减少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通常比较简便的方式就是将垫料经常翻动,翻动深度保育猪为15-20厘米、育成猪25-35厘米,通常可以结合疏粪或补水将垫料翻匀,另外每隔一段时间(50-60天)要彻底的将垫料翻动一次,并且要将垫料层上下混合均匀。

2、水分调节:由于发酵床中垫料水分的自然挥发,垫料水分含量会逐渐降低,但垫料水分降到一定水平后,微生物的繁殖就会受阻或者停止,定期或视垫料水分状况适时的补充水分,是保持垫料微生物正常繁殖,维持垫料粪尿分解能力的另一关键因素,垫料合适的水分含量通常为38~45%,因季节或空气湿度的不同而略有差异,常规补水方式可以采用加湿喷雾补水,也可结合补菌时补水。

3、疏粪管理:由于生猪具有集中定点排泄粪尿的特性,所以发酵床上会出现粪尿分布不匀,粪尿集中的地方湿度大,消化分解速度慢,只有将粪尿分散布撒在垫料上(即疏粪管理),并与垫料混合均匀,才能保持发酵床水分的均匀一致,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粪尿消化分解干净。通常保育猪可2-3天进行一次疏粪管理,中大猪应每1-2天进行一次疏粪管理。夏季每天都要进行粪便的掩埋,把新鲜的粪便掩埋到20厘米以下,避免生蝇蛆。

4、补菌:定期补充EM益生菌液是维护发酵床正常微生态平衡,保持其粪尿持续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补充EM益生菌最好做到每周一次,按1:50-100倍稀释喷洒,一边翻猪床20厘米一边喷洒。补菌可结合水分调节和疏粪管理进行。

5、垫料补充与更新:发酵床在消化分解粪尿的同时,垫料也会逐步损耗,及时补充垫料是保持发酵床性能稳定的重要措施。通常垫料减少量达到10%后就要及时补充,补充的新料要与发酵床上的垫料混合均匀,并调节好水分。发酵床垫料的使用寿命是有一定期限的,日常养护措施到位,使用寿命相对较长,反之则会缩短。当垫料达到使用期限后,必须将其从垫料槽中彻底清出,并重新放入新的垫料,清出的垫料送堆肥场,按照生物有机肥的要求,做好陈化处理,并进行养分、有机质调节后,作为生物有机肥出售。

①高温段上移。通常发酵床垫料的最高温度段应该位于床体的中部偏下段,保育猪发酵床为向下20-30厘米处、育成猪发酵床为向下40-60厘米处,如果日常按操作规程养护,高温段还是向发酵床表面位移,就说明需更新发酵床垫料了。可以在加大有机物含量小的垫料加以混合,比如锯末。

②发酵床持水能力减弱,垫料从上往下水分含量逐步增加。当垫料达到使用寿命,供碳能力减弱,粪尿分解速度减慢,水分不能通过发酵产生的高热挥发,会向下渗透,并且速度逐渐加快,该批猪出栏后应及时更新垫料。

③猪舍出现臭味,并逐渐加重。

发酵床注意事项

1、锯末用量:面积20平米、垫料厚度不低于50厘米的标准圈,锯末总用量约6-10立方米。太薄导致不发酵,太厚则可能导致内部升温太高太快。益生菌液可一次性均匀撒入全部垫料中,也可分3-4层局部性集中撒入。尽量用干燥老锯末,新鲜锯末最好晾晒干后再撒入。

2、菌剂用量:20平米猪圈(15头猪左右)用EM益生菌24公斤。猪圈面积不能小于10平米,养猪密度不能过高,否则会因粪尿积累超负荷而停止发酵。

3、节奏控制:猪圈发酵节奏与温度可人为控制,要特别快速升温与发酵,可采取如下一种或几种综合措施:增加益生菌液用量、预先加红糖水活化发酵菌剂、多添加新鲜米糠或尿素水等营养物、增加锯末层厚度、增加翻倒次数并打孔通气、适当调高锯末混和物含水量(但切忌水分不能超过70%,否则会因腐败菌发酵分解而产生臭味,与除臭目的背道而驰),等等。调低温度可采用相反措施。内部温度一般不要超过50℃,核心发酵层不超过60℃,表面温度25-30℃以下。

4、替代垫料:尽量用锯末,锯末不易得到可部分用稻壳、秸秆等替代,表面二、三十公分仍用锯末。应注意稻壳要破碎,秸秆应切短(0.5毫米以下)或粉碎,但不宜太细。

5、湿度面积:发酵床应控制好湿度,垫料一般干撒即可,如垫料太干燥且易引起扬尘,影响猪的呼吸,则只在表层喷点水以即可。拉尿后垫料的最大湿度也不能超过65%.。注意雨水或地下水均不能渗入床内。标准猪圈面积应在20平米以上(其他动物酌情调整),禁止10平米以下做猪圈发酵床。

6、发酵状态:正常运行后的发酵床下层物料颜色逐渐变深变黑,无臭味而有淡淡酒香味,温度基本稳定,有时能见到白色菌丝。此时,如需用肥或作粗饲料,可部分清运出舍,不用也可长年不清。

评论
评论
发 布

《发酵床养猪技术》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