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哺乳期仔猪死亡的措施
时间:2022-12-20 11:19:35
来源:网络
浏览:87次
1 提高初生重 仔猪初生重与仔猪死亡率呈反比。因为初生重大的仔猪更强壮和活泼,而且体内有较多的能量贮备可供仔猪利用。仔猪初生个体重1.3~1.5kg较理想,初生个体重低于0.75kg的仔猪成活率很低。 同窝仔猪初生重参差不齐,将影响体重小的仔猪存活,为了能吃到初乳,仔猪间激烈竞争,体重小的仔猪不具备优势,造成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在生产中可通过寄养(出生后24小时为宜)或特殊护理,缩小同窝仔猪间的体重差异。 为了提高仔猪初生重,可增加母猪妊娠期的营养,特别是妊娠中后期的营养必须满足母体生理机能和胎儿发育的双重需要。 2 提供适宜的温度 新生仔猪为维持体温,在低温时主要依靠活动、竖毛、收缩外周血管等进行调节。当环境温度低于临界温度时,仔猪昏昏欲睡,颤抖,活动减少,吸吮初乳少,因饥饿易被母猪压死或踩死,更容易出现腹泻。 初生仔猪需要的适宜温度为32℃~34℃,哺乳母猪的适宜温度为15℃~25℃,产房温度过高,会造成母猪精神烦躁,不利于哺乳。初生仔猪与哺乳母猪所需的适宜温度相互矛盾。为了平衡这一矛盾,通常采用环境温度控制与局部增温,达到母仔所需要的不同温度。 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大部分猪场只在仔猪卧位吊一盏红外线灯泡(或用电热板),由于春秋季昼夜温差大,在白天环境温度适宜,而晚上仔猪易受凉,造成仔猪抵抗力降低,疾病多发。通过药物治疗能够好转,但会反复发作,主要原因是没有给仔猪提供一个恒定的温度环境。 3 减少压死(踩死) 在现代养猪生产中,瘦肉型猪种的选育过多追求生长速度、瘦肉率等经济性能,对母猪的母性行为重视不够,导致母猪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在压死(踩死)仔猪、咬仔等。 如果仔猪出生后活泼、强壮,就增加了躲开母猪的能力。母猪分娩后24小时内应想办法减少母猪的活动频率,以减少初生仔猪被母猪压死的损失。实践证明产房饲养员24小时值班是避免仔猪被压死(踩死)的有效途径。 4 吃足初乳 新生仔猪能否吃到初乳至关重要,因为初乳内的免疫球蛋白下降很快,如果仔猪不能获得足够的初乳,机体不能保持长久的抵抗疾病能力,体质会越来越弱。要想使仔猪获得足够的母乳应注意: 4.1 减少产后无乳症(MMA)和疫病,产后无乳症与母猪健康程度有直接关系。 4.2 净化环境,坚持做到生猪出栏全进全出,圈舍彻底消毒,防止圈舍的污染而造成仔猪大肠杆菌的感染。 4.3 母猪分娩后饲料供应量逐渐上升,分娩10天后采食量尽可能达到6~7kg/日?头。 5 使仔猪获得免疫抗体保护 猪场结合本场实际,建立合理免疫程序与血样监测制度,每3~4个月对病毒性疾病(猪瘟、伪狂犬病、蓝耳病、口蹄疫等)抽样血检一次。了解当前免疫效果和群体免疫水准,同时可对猪群已有的病原活动状况追踪监测。为建立和修改健康控制方案,及时采取措施提供依据。所以,在生产过程中,要注意提高母猪免疫机能,使仔猪通过吃母乳,获得足够有效的母源抗体,使自身免疫力得到全面提高。 6 药物保健方案 6.1 母猪产前产后的保健方案。为了避免母猪在产仔、哺乳过程中把病原微生物传染给仔猪,净化母体环境,增强母体抵抗力,母猪产前7天至产后7天在饲料中适当添加药物:磺胺五甲600mg/kg+四环素400mg/kg,10%氟苯尼考400mg/kg+磺胺六甲400mg/kg+TMP100mg/kg,强力霉素400mg/kg+TMP100mg/kg。 6.2 哺乳仔猪保健方案。下列药物可供选择:肌注20%长效土霉素或4%长效强力霉素,10%长效氟苯尼考,长效制菌磺(磺胺六甲10%+TMP2%);饮水加药,用70%水溶性阿莫西林200mg/kg+电解多维150mg/kg连饮5~7天。可根据情况选择或轮换。 7 预防贫血,早期补料 7.1 正常的仔猪出生时,体内铁的贮存量很低,大约为40mg左右,通过哺乳每天可获得铁约1mg左右,仔猪每天对铁的需求量为每头10mg。为防止仔猪缺铁性贫血,仔猪出生3日内,每头必须通过肌肉注射补充1.5ml(含 100mg)注射用铁,最好10日后再加强注射一次,来预防仔猪因缺铁而造成的缺铁性贫血。实践证明,同时注射两个品牌的牲血素,补铁效果更好。 7.2 为了保证仔猪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防止因母乳不足(仔猪20日龄后,母猪泌乳量减少)而出现的生长受阻,体质变弱,抵抗力下降,必须尽早补料,5日龄即可进行诱导补料。训练开食可选择营养浓度高而且营养平衡、适口性好、易消化的乳猪料,把乳猪料磨成细末,加适量的葡萄糖水,调成糊状,往仔猪口里抹,每天坚持5~6次,诱导开食,强化仔猪认料,连续3~5天,仔猪即学会采食。20日龄以后,饲喂仔猪以母乳为主料为辅,每天补料4~5次。通过早期补料可以磨练仔猪的牙床,促进胃肠的发育,提高消化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