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饲养管理中的不足及改善措施
时间:2022-12-20 11:19:54
来源:网络
浏览:107次
一、母猪选择失误 1.一些养殖户为省钱而购买商品猪作种猪。一些猪场母猪群出现多元化:即二元化,三元杂交,甚至多元杂交。结果:(1)育肥猪群身材不一,毛色有白色、红色、黑红色,生长速度不一,猪群整齐度差。(2)发育不正常,配种率不高,产仔率低。(3)生产效益差,全群料肉比一般要高出20%,日增重降低100~200克/天。2.收购即将淘汰的母猪:这样的母猪多半老龄化,生产成绩差,还有可能引入病原菌。 二、母猪饲料选择失误 1.不少猪场以育肥猪饲料饲喂母猪。种猪和育月巴猪的用途、营养标准及饲养管理方法都不相同。这就决定母猪必须使用专用饲料。 2.以自配营养不完全的饲料喂母猪。一些猪场大量使用本地资源配制母猪饲料,片面追求饲料成本最低,往往造成饲料营养不足。有的甚至以粗饲料和青饲料(草)为主,不加预混料、蛋白饲料和能量饲料。这对母猪的繁殖性能影响很大。 三、母猪饲养管理失误 1.后备母猪。一是将其视为育肥猪,任其自由采食,造成母猪体膘过大,影响繁殖性能;二是将其视同基础母猪,以最差饲料饲喂,造成母猪瘦弱。 2.基本母猪。一是用配合饲料充分饲养,造成营养过剩,母猪肥胖;二是过分限饲,造成营养不足,母猪瘦弱。 3.猪舍环境卫生差。母猪易患皮肤病等。由于全身污水,很容易通过奶水、体表将病原体传递给仔猪;也可通过交配将病原体传递给公猪。 4.母猪淘汰不及时。有的年龄较大,产仔明显减少;有的长期不发情,多次配种不孕;有的生殖道炎症,久治不孕等仍不淘汰。 5.母猪群体结构不合理。正常的母猪结构应该是第一胎和多胎比例较少,第二胎到第七胎所占比例较大,一般可达70%以上,才能有较好的繁殖指标。母猪数量应与公猪成比例,一般为25∶1,不致于产生公猪使用过频或过低,影响繁殖效果。 6.不重视防疫工作。许多猪场对母猪繁殖影响危害大的几种病,如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猪瘟、布氏杆菌及链球菌病基本上没开展免疫工作,更不用说建立健全防疫监测制度。 四、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的措施 1.健全防疫制度。根据当地疫情及引种场防疫情况建立健全防疫制度,如每周消毒1次;平时保持清洁卫生;针对性地开展猪瘟、伪狂犬、细小病毒、乙脑、链球菌等病免疫。 2.规范饲养管理技术 (1)饲料给予方法:断奶后母猪除前2天减料外,至配种前增加饲料量至3.5千克,尽快复膘;妊娠初、中期日喂量在2.5千克;妊娠后期增加饲喂量1千克;泌乳期前5天适当减料外,日投料5千克。常年保证供应青绿饲料。 (2)保持母猪正常体况:防止母猪肥膘或过瘦。在哺乳阶段,母猪体重减少(产后体重至断奶时体重)幅度控制在10千克左右。 (3)后备母猪管理:体重120千克左右,在7~8月龄,第二至第三个发情周期配种。实行群饲,日喂量2.5千克;100千克后限饲,给予适当运动。 (4)提高母猪年产窝数:一是母猪适时断奶,二是缩短母猪发情配种间隔天数。对分娩哺乳期母猪管理重点是必须将母猪体重差控制在15千克以内,这样母猪体力消耗不大,利于断奶后尽快发情。断奶至配种期间的管理重点是利用公猪效应等多种手段刺激母猪发情,即将公猪驱赶至配种舍利用公猪叫声、异性气味来达到此目的。配种舍防寒保暖,良好的光照,群饲,可促进母猪发情,增加排卵数。配种后的管理重点是刚配种后饲料的给量要限制,配种半月和45天进行2次受胎检查。 (5)增加母猪产仔头数:主要抓适时配种。母猪发情在允许公猪爬跨开始后的12天配种,产仔数和受胎率最高。实际操作一般在母猪允许公猪爬跨开始6~24小时内配种。母猪过肥或瘦,妊娠前期饲料给量过多,应激反应和发热等因素将影响产仔数。妊娠末期增加10%~20%饲料量,可增加产仔数和初生重。 (6)提高母猪分娩率:影响母猪分娩率的直接原因是母猪配种后不受胎发生返情。加强母猪群管理,减少配种后返情频率,可提高母猪受胎率。避免母猪返情的措施:配种前期(受胎40日龄内)返情原因主要有交配时间不适时,公猪精液品质不良,母猪过肥或过瘦受精卵不易着床;交配后管理不当、投料过多、应激等。要认真按免疫程序搞好预防接种,淘汰无病因流产母猪。 (7)整顿母猪群,建立良好母猪产龄结构:母猪3~5胎繁殖性能最好,8~9胎淘汰。理论上讲,母猪平均胎次4胎左右才能使猪场保持高水平繁殖成绩,母猪年淘汰率保持在25%~30%。母猪的淘汰标准有:10胎以上老年母猪(产仔、哺乳性能良好母猪可续留1~2胎);疾病,如子宫炎久治不愈,传染病难以治疗,多次流产和连续3次以上返情;后备母猪11月龄以上不发情,催情无效;断奶2周后不发情,2次催情无效;配种后未受胎,不发情3个月以上;连续3次发情3次交配不受胎;连续3胎产仔数低于8头,且仔猪不整齐;异常分娩,如子宫脱出,连续2胎难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