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猪大肠杆菌病的流行与防治

时间:2022-12-20 11:20:15 来源:网络 浏览:104次
    乳猪大肠杆菌病,又名仔猪早发性大肠杆菌病,俗称仔猪黄痢,是由特定血清型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感染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新生仔猪,尤以1~3日龄最为多见,临床以腹泻排黄色稀便为主要特征,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此病是我镇养猪业普遍存在的一种仔猪常见传染病。    一、致病因素和发病机制    乳猪腹泻是由肠杆菌科中某些特定的血清型的大肠杆菌所引起的,多数具有K88、K99两种粘附抗原及产生肠毒素的能力。仔猪出生后,污染的环境中的大肠杆菌通过口腔和脐带进入肠道,粘附于肠壁内并开始繁殖,产生大量热敏肠毒素和耐热肠毒素两种肠毒素,从而刺激肠腺上皮细胞,使其分泌机能亢进,造成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在肠腔中积蓄,超过肠管再吸收的能力,最终导致腹泻。    二、流行特点与临床症状    我镇初产母猪产的仔猪发病率高于经产母猪所产仔猪,而且病势重,死亡率高。这是由于初产母猪初乳缺乏预防仔猪黄痢的特异性机体的原因。另外,新引进的母猪群,由于携带新血清型大肠杆菌,可引起本病的暴发。本病多发生于产后1~3日龄的乳猪,随着日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病症减轻,死亡率也逐渐降低。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低温、潮湿、寒冷和不卫生的环境多发。首次发病的猪场,乳猪死亡率较高。不同窝的仔猪发病率也不相同。另外,卫生条件不良、仔猪密集、互相窜动挤压,均能促使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乳猪大肠杆菌病的发病非常迅速,潜伏期较短,几小时之内即可发病。临床上可分为最急性和急性两种。最急性的仔猪无明显的症状,出生后10多个小时突然死亡。而急性型的可于2~3日或更长些时间发病,病程稍长。表现1小时内排大便数次,粪便呈黄色或黄白色稀薄且带粘性,含有凝乳小块,严重时呈水样,肛门松弛,尾根粘满污物,捕捉时从肛门冒出稀便。病猪表现为精神沉郁,不吃奶,很快消瘦脱水,最后衰竭死亡,少数仔猪,由于不能完全恢复健康,多数成为僵猪。猪场一旦发生此病很难彻底根除。    三、诊断要点及防治措施    乳猪大肠杆菌病根据其流行病学情况及临床病症,如发病的时间和粪便的色泽、稀薄等,一般可作出初步的诊断。如有必要可进一步做病原学检查,采取病乳猪小肠前段内容物,送实验室进行细菌学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对该病的病原学诊断则应紧紧围绕对带有菌毛粘附素和肠毒素这两种致病因素的检测来进行,只要检出二者之一就可诊断。    乳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主要是加强饲料管理,保持产房内适宜的温度,定期消毒产房,若发现一头乳猪发病,应全窝进行预防性治疗。早预防、早发现,用药不能单一,应复合用药,防止乳猪脱水。但是,引起乳猪大肠杆菌病的菌株往往具有耐药性,而且其耐药性基因同毒力因子一样位于可转移基质上,即使对一种药物敏感,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也容易产生新的耐药性,所以在一个养猪场中,在用过一种或数种抗生素药后,经过一定的时间,要更换其它类抗生素、磺胺类以及其它生态菌制剂和中药制剂。据调查,对乳猪大肠杆菌病3日龄以前的乳猪患本病时的治疗效果仍不明显。    采用给妊娠母猪产前进行疫苗免疫接种,防治乳猪大肠杆菌病是一种比较理想而又经济的措施。目前在我国猪场广泛应用的是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的K88、K99双价疫苗和天康公司生产的抗仔猪大肠杆菌疫苗。这两种疫苗对妊娠母猪产前被动免疫一次即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给妊娠母猪在产前10~20天经耳后深皮下接种一次K88、K99或仔猪大肠杆菌苗,即可通过初乳使新生哺乳乳猪获得被动免疫保护,免疫保护率可达90%以上。
评论
评论
发 布

《乳猪大肠杆菌病的流行与防治》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