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细小病毒病流行特点及防治

时间:2022-12-20 11:20:19 来源:网络 浏览:125次
    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以母猪繁殖障碍为特征的传染病。临床上以怀孕母猪流产、死胎、久配不孕为主要特征。        病原     本病的病原为猪细小病毒。此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极强,但用0.5%的漂白粉溶液、2%的火碱溶液、0.3%的次氯酸钠溶液可在数分钟内将其杀死。        流行特点     本病只感染猪,且呈地方性流行,多发生于产子旺季,以头胎妊娠母猪发生流产和产死胎的较多。猪场一旦发生本病,可持续多年发生。感染本病的母猪、种公猪及被污染的精液等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本病可经胎盘垂直传染和交配传染,种公猪、育肥猪、母猪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食物、环境,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本病的发生与季节关系密切,多发生在每年4~10月或母猪产子和交配后的一段时间,母猪怀孕早期感染,其胚胎死亡率为80%~100%。本病的感染率还与猪的年龄呈正相关,5~6月龄阳性率为8%~29%,11~16月龄阳性率为80%~100%,在阳性猪群中有30%~50%的猪带毒。        临床症状     怀孕母猪出现繁殖障碍,如流产、死胎、产木乃伊、产后久配不孕等,其他猪感染后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猪群暴发本病时常与木乃伊胎、窝子数减少、母猪难产和重复配种等临床表现有关。在母猪怀孕早期 (30~50天)感染,胚胎死亡或被吸收,使母猪不孕和不规则地反复发情。在怀孕中期(50~60天)感染,胎儿死亡之后,形成木乃伊胎。在怀孕后期(70天以上)感染,胎儿能够抵抗病毒感染,大多数胎儿能存活下来,但可长期带毒。        病理变化     母猪肉眼病变不明显,可见轻度子宫内膜炎。胎儿可见不同程度的发育障碍和生长不良,死胎、死子或弱子的皮肤、皮下充血或水肿,胸腹腔有淡红色或淡黄色渗出液。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初步诊断。应注意将其与伪狂犬病、猪乙型脑炎和布氏杆菌病进行区别。        防治措施     目前对本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采取预防措施。坚持自繁自养,母猪配种前4周和配种前2周各注射1次疫苗。老疫区也可采取混群感染产生免疫的办法进行预防。对发病猪可用对症疗法,减少子猪死亡率,促进康复。发病后要及时补水和补盐,给大量的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用肠道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可试用康复母猪抗凝血或高免血清,让子猪每天口服10毫升,连用3天,对新生子猪有一定治疗和预防作用。同时应立即划定疫区并进行封锁,严格消毒猪舍、用具及通道等,病死猪的尸体、粪便及其他废弃物应进行深埋或高温消毒处理。  
评论
评论
发 布

《猪细小病毒病流行特点及防治》内容对您是否有用,请留下您的看法。